活動時間:2019.03.17
天氣:陰,後來下小雨
參加隊伍:北岳
路線行程:基隆火車站→獅球嶺隧道→獅球嶺北峰→獅球嶺砲台→陸軍少尉碑&火葬場之碑→官道土地公→許梓桑古厝→中正公園→海門天險→二沙灣砲台→頂石閣砲台→阿根納遺構→龍目井→和平島社寮砲台→正濱漁港
雖然天氣預報好像會下雨,我本來是想說在基隆市內遊走,就算下雨撐傘散步逛古蹟好像也很詩情畫意?(其實並不會),於是我還是努力早起,參加章魚哥的古道行程。照慣例,章魚哥都會幫他的活動取很文青的名稱,此次行程名稱為:你的名字,以配合感人的動畫。行程一開始在火車站集合時,我得到了以下的地圖,螢光黃線就是今天的路線,章魚哥講解行程,並說明命名原因,但我聽了還是很不解,看著手上的地圖(我手腳太慢還沒搶到,這只是借來拍照),以及最後走完行程,我深深的覺得,本人取的名稱相當貼切:基隆古蹟大亂走。
8:42 一開始天氣棒棒的,陰天涼爽又有風,大隊人馬先在寬敞新穎的基隆車站拍合照後,就開始流竄在基隆市內。而且這只是今日行程中的一部分山友,當天參加的人數眾多啦!
9:08 在街道巷弄內穿梭,原則上就是走到安樂路一段的巷子內,往獅球嶺前進,大隊人馬分布在山徑步道上,還蠻壯觀的。
9:14 爬上水泥階梯,看到基隆的市容
9:17 經過這面牆,先往獅球嶺隧道去(原路來回),看三級古蹟(雖然我之前來過一次,但是總覺得這個古蹟沒被好好維護宣傳,還是大家對它其實不感興趣?)。
9:21 走下樓梯左轉來到隧道口,裡面黑嚕嚕,不過反正開放的路段很短,也不需要頭燈。
市定古蹟,劉銘傳隧道(又稱獅球嶺隧道)是清代基隆至新竹鐵路僅存的隧道遺構。隧道裡有設置一面面解說牌,走到底則是以鐵柵欄擋起來
9:28 樓梯爬回去看到一尊很鮮豔的濟公像
9:34 經過書院社區講古涼亭,抬頭發現頭頂上有台語教學,搭配簡單的手繪生物,大家站在這下面搭配可愛的圖案一起唸,很有趣耶~
9:37 水泥路往前,右轉走上階梯往獅球公園
9:40 說是公園,但基隆應該是終年都很潮濕吧!山徑旁很多長鬍鬚的榕樹和茂盛的姑婆芋等植物,走在其中頗有熱帶雨林風味
9:45 咦~怎麼有隻小獅子?看起來有點突兀,主要是比例尺,這麼大的基座,上面擺了隻小獅子,據說本來是蔣公銅像,現在則改成一隻小獅子石像,重點是:前方地上有一顆環山17的水泥柱
就是這個囉!環山17的水泥柱,看起來還蠻新的
繼續往前走則是圖根補點,此處為獅球嶺北峰,H110M,圖根補點。圖根補點路旁其實有塊石碑,看起來有歷史,但是字跡實在完全模糊,無法辨別石碑上刻了什麼。
站在此處眺望正前方,突出在海上的三角形:基隆嶼
9:51 再往前走則來到獅球嶺砲台,此處應為砲床,旁邊周圍那一個個洞是放炮彈的?
解說:獅球嶺砲台創建於清法戰爭時間,即法軍所稱的淡水砲台,由於地勢居高臨下、視野極佳,北方可監控基隆港及市區,向南則可控制淡水、八堵要道,為台北省會邊防險要關鍵,戰略價值極高,清法戰事中一直是兩軍重要的防禦或亟欲拿下的目標,因此附近的防禦據點眾多。
9:53 在砲台旁有碉堡,大家爬上去站在碉堡上,除了看風景外,其實是因為基點在上面啦!
站在碉堡上,仔細看有3個基點,名稱為獅球嶺砲台,H120M,三個基石分別為:環山16、P115銅標、C026,圍繞著碉堡中間的洞
站在碉堡上算是居高臨下,可眺望基隆港
9:58 從獅球嶺砲台走下來往左轉,走下來才發現這也是一個古蹟,感覺像是碉堡或砲彈儲藏庫之類?
10:00 順著階梯往下,穿過水泥路,走入對面的土路
10:04 走在狹窄的土路山徑,看到旁邊的樹幹上掛著北碉堡群。剛剛的解說牌有提到,獅球嶺砲台分布在附近的山稜、高地間,表示這附近很多碉堡類的軍事遺跡。
10:07 經過草叢裡的一個石頭混水泥的建物,碉堡?
10:11 走在茂密的潮濕雜木林中,蚊子不少(被叮了),原來塞車是因為大家在跟大樹合照,但本以為只是一棵很大的榕樹,其實下方根系將碉堡盤踞,這就是北碉堡
和大榕樹拍照後,左轉順著山徑往下走
10:17 接出來水泥路,走到快到民宅鐵皮屋,右轉續走小路
10:19 然後前方鐵皮屋旁的階梯又往上爬,每次都佩服章魚哥的行程在民宅間穿梭,把路徑串起來
順著樓梯爬上小山坡,頂端左邊有大空地,還可以看見一座涼亭
10:22 繼續往前等於是沿著這排民宅前方的小路穿過
10:24 柏油路左轉往下走
10:25 轉角空地則鑽入正前方的土徑
出來會是獅球嶺111巷38號民宅的大門口鐵柵門,右轉是下山的路,但是直走鑽入雜木林土徑,山徑側邊有用繩子和木頭柱為成一條路的形狀
10:27 走上來有塊石碑:陸軍少尉碑,正面(沒拍到)是: 「陸軍步兵少尉正八位松田篤三之墓」, 背面刻有「明治廿九年七月十六日有志者建之」 石碑兩側分別刻著「明治廿九年一月一日於三貂大岭戰死」、「後備步兵第四聯隊附 石川縣金澤巿彥三二番町」。
然後基座其實是另一個出處,基座是西國三十三觀音靈所的石佛基座, 刻建於昭和六年(1931)。以上(資料來自於Tony大大部落格)
10:28 從紀念碑下來轉往下面的馬路,往法王寺的方向
10:38 經過法王寺後繼續順著路往下走,看到怎麼大家都在爬牆!從路面爬上屋頂平台
10:40 跟著爬上去之後看到,在邊緣藏有石碑: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、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,和1895乙未戰爭的歷史有關。1895年5月29日,日軍從貢寮澳底登陸,6月7日進入台北城,17日宣布始政。 這段間期,日軍作戰傷亡不多,然而士兵卻因不適應台灣環境,罹患疫疾,使死亡總人數高達兩千多人。 於是日軍在基隆三坑設火葬場,將死者火化,將骨灰運回家鄉,並建立這塊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。由於死亡人數千人以上,所以被稱為「千人塚」。次年,日本官方在火葬場舉行招魂祭, 並於1898設立「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」紀念碑。
嗯~這兩塊石碑其實躲在無法想像的地方,要爬到某屋頂上,關於兩塊碑文的詳細史料和怎麼找,可以參閱Tony的部落格
10:42 爬下石碑的屋頂,順著柏油路走下來有三坑步道解說牌,所以在解說牌上,其實是都有近衛師團墓碑、火葬場之碑、日軍少尉碑的標示位置的。
10:58 我們在198巷和龍安街口休息15分鐘,路口有便利商店可以補給,一方面也是剛剛行程都在小路間穿梭,我們人數又眾多,等久一點看看有沒有迷失的羊。
11:01 穿過三坑架橋下的山洞後,直走一小段右轉,要爬上去階梯過天橋往紅淡山的方向
11:06 階梯往上爬,兩旁是菜園和檳榔園
11:15 走上去南天宮旁邊,有紅淡山的步道導覽圖,以及官方指標往紅淡山,就爬上來往紅淡山方向
11:18 本以為要去紅淡山,想不到在這個入口的拱門前就左轉往下走!
11:27 順著路徑還經過電塔底部旁,下坡來到另一處住宅區
11:30 看到右側的柏油路又往上走
11:32 明明往上走不久,又要水泥階梯陡下坡,完全就是在這社區隱密小徑繞行的
排隊下樓梯時,剛好看到葉子有隻棕長頸捲葉象鼻蟲 Paratrachelophorus nodicornis
11:37 步下樓梯,帥帥站在路口指示,我們先右轉去看百年福安宮,在左轉出去囉!
這間土地公廟重要的地位是屬於百年官道福安宮。仁愛區愛三路49巷在清朝屬於官道等級,顧稱清官道。以清官道為中心,街市向四周發展,商業繁榮,清道光29年(1849年),舉人江呈輝在此官道內創建福德宮,主祀福德正神。廟中土地公與土地婆一起被供奉,也是不同於一般土地公廟的特色。(就是這個土地公廟,同時有土地公和土地婆喔)
11:41 離開福安宮,順著小路走,右邊有一幢紅磚屋,看起來就很有古蹟的味道,先走上去參觀拍照
這幢紅磚屋是許梓桑古厝(慶餘堂),許梓桑古厝大約興建於日治時代昭和六年(1931),為日治時代台灣基隆地區聞人許梓桑所建之洋樓。建築整體是閩南建築的風格,但細部看裡面的窗台,屋簷裝飾等細部,還真的有西洋特色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