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動時間:2019.01.13

天氣:晴天,而且不會太熱

參加隊伍:太魯閣登山社

路線行程:綠水地質館→文山綠水步道→馬黑揚部落→天狗岩(H1200M)→海鼠山駐在所(建設紀念碑,H1300M)牧水社木奇荖西隘勇所(忠魂碑)牧水山(H876M)→合流駐在所→綠水步道→綠水地質館

 

海~鼠~山~起因在我之前看到網路上去探勘海鼠山的紀錄,媒體報導寫著找到了歷史資料中的天狗岩,於是我看到這個行程,趕快丟給古道迷超哥,順便把歷史資料中的天狗岩照片傳給他放毒,果然超哥就被吸引了,我們就揪了去花蓮爬山啦!這張就是放毒給超哥的天狗岩簡報,另外就是海鼠山駐在所的史蹟囉!

12045.jpg  

 

大多數行程都是從牧水山上,不過太魯閣登山社的金領隊,考量從牧水山一路陡上可能有夥伴會吃不消,整理出一條從海鼠山這端上去的路徑,再從牧水山繞下來,算是走一圈O行。

6:42 清晨在花蓮車站集合後,共乘來到綠水地質館,今天行程就是從這裡起登。

DSC04713.JPG

 

6:55 從綠水地質館的廁所邊,就是綠水步道,我們從綠水步道開始走

DSC04715.JPG

 

進來後發現步道分為文山綠水步道和綠水步道,走到叉路口,左轉是文山綠水步道,右邊則是綠水步道,我們先左轉走文山綠水,最後會從綠水步道回來,走成一個O形囉!

DSC04718.JPG

 

7:06 走在步道上,經過一處平緩的樹林,這處樹林以前是陀優恩部落(太魯閣族)的耕地,日治末期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曾在這邊勘查砂金(哇~原來立霧溪產砂金)

DSC04724.JPG

 

旁邊有解說牌介紹探金掏金歷史

DSC04725.JPG

 

7:11 步道往前經過一處山壁後,爬上大石頭,岩石上有打鐵鍊很安全。

DSC04728.JPG

 

7:16 開始爬石階往上,有個樹林空隙看過去的山,據說是我們下午會去的牧水山

DSC04731.JPG

 

7:23 靠著山壁鑿出的石階步道往上爬

DSC04734.JPG

 

7:31 接上木板棧道陡上

DSC04738.JPG

 

7:51 上到寬敞平緩的稜線,地上鋪的落葉向一層薄薄的地毯

DSC04745.JPG

 

7:57 步道往前走,右側樹林內看到石頭堆疊的駁坎,這片樹林就是陀優恩部落

DSC04751.JPG

 

路旁設立的解說牌,說明日治時期警備道路通過這裡,今日的文山綠水步道在往昔的警備道路即是串連陀優恩、馬黑揚及伊波厚3個部落,我們看著解說牌的介紹,看到右邊的圖片的建築遺跡,好奇詢問金領隊,那個方方的水泥建築物在哪?決定進去找看看

DSC04753.JPG

 

順著步道往前走幾步,右側有一寬敞進入陀優恩部落的叉路

DSC04758.JPG

 

在入口的路邊有豎立的石頭(或是石碑?),此處推測是部落入口處,那個放在上面中間有打洞的石頭,隊友說有看過介紹的印象,意思是應該是有某種意義的石頭

DSC04760.JPG

 

經過石頭砌成的圓形池子

DSC04761.JPG

 

耶~看到圖片上方形水泥基座的建築體,方形水泥體擬似升旗台

DSC04763.JPG

 

8:06 離開陀優恩部落,再一次看門口的堆石

DSC04769.JPG

 

8:09 繼續順著步道往前走,陀優恩部落有舊的內太魯閣隘勇線通過,我們走在稜線上,走在很美的一座浮築橋

DSC04773.JPG

 

我忍不住蹲在橋上探頭往下看構築的石頭。

DSC04774.JPG

 

8:22 走至高點右轉順著步道走下坡,樹林空隙間看出去剛好看到有建築物和明隧道(白楊明隧道),大家正在猜測那是哪裡

DSC04783.JPG

 

往前幾步剛好隧道上方的山頂露出一點臉,原來是天祥啊~

DSC04785.JPG

 

8:26 右側的草叢裡,隱約看到堆疊的石頭

DSC04788.JPG

 

前方步道邊有很明顯的疊石駁坎

DSC04790.JPG

 

我們來到了馬黑揚部落。馬黑揚部落隔著大沙溪與塔比多(天祥)相望,北面可直上海鼠山,日治時期在海鼠山設立了海鼠山分遣隊,軍隊駐守期間,就是從塔比多跨越大沙溪,經馬黑揚上去海鼠山

DSC04791.JPG

 

正當我們看著解說牌,還有欣賞這一大片山坡地上散落的駁坎,想像舊時的馬黑揚部落有多大,領隊就右轉進入部落,說從這走囉!(還以為要帶我們部落遺跡巡禮哩!)

DSC04796.JPG

 

往前繼續是文山綠水步道,右轉進入馬黑揚部落!看來領隊今天要帶我們走日軍的路往海鼠山啦!

DSC04800.JPG

 

進入後走之字形上坡

DSC04803.JPG

 

8:36 一邊走之字上坡繞過一些駁坎,踏著石頭上坡想:這部落很陡耶

DSC04808.JPG

 

8:53 略鬆的土壤,踏起來會有一點滑。

DSC04811.JPG

 

9:00 爬上來至一處平緩空地,領隊說平的這處是古道(合歡越嶺古道?)一部分,剛好有棵盛開的山櫻,大家開心跟山櫻花合照,本以為會走一小段平緩古道,不過是直接往上爬坡啊!

DSC04816.JPG

 

9:07 小歇一下繼續之字陡坡往上走啦!

DSC04824.JPG

 

看到地上有橘色螃蟹螯,藉機休息拍照。三爪假生鬼筆?(紡錘佛手菌)

DSC04827.JPG

 

9:13 其實是看不出什麼路徑的,抓對方向往上走吧!

DSC04829.JPG

 

9:19 抬頭上方亮亮的,接近要上稜線,從岩石旁經過

DSC04833.JPG

 

9:22 上到一處平坦的開闊空地,剛好可以展望富田山方向,最右側被樹林擋住有個小山尖,說是佐久間山

DSC04837.JPG

 

9:30 行走在周圍是芒萁的上坡,左上方是形狀奇特的岩石

DSC04843.JPG

 

地上還看到一只碗,翻到屁股寫大同瓷器(嗯嗯~大同瓷器碗盤曾經是我媽媽的愛物)

DSC04845.JPG

 

9:33 走上稜線右側有處平地可稍加休息,補充一下能量

DSC04850.JPG

 

9:50 左轉繼續出發,從岩石旁經過,腳上踏的也時岩石塊,接上去稜線應是海鼠山警備道?

DSC04854.JPG

 

9:52 陸續在大岩塊間穿梭,要爬坡踏過樹根、大岩塊,路不是很好走

DSC04858.JPG

 

9:55 走在稜線上,看到舊纜車工具,還想說這個警備道路又陡又難走,要運送這些裝備也是辛苦啊~

DSC04860.JPG

 

舊纜車的其他部位

DSC04865.JPG

 

9:57 在茂盛的寬稜箭竹中行走,我常常沒看到前方的背影,箭竹中也無明顯路跡,就是抓著稜線的方向撥箭竹往前走,

DSC04869.JPG

 

從大岩石旁走就有比較明顯的路徑

DSC04870.JPG

 

低頭看到小雨傘

DSC04875.JPG

 

難以想像這曾是內太魯閣隘勇線,整個路徑已經快被大自然的植物收回了。而且我們邊走邊碎念,這麼陡,歷史資料中還有用馬匹上下山運送物資耶!

DSC04879.JPG

 

看到有片葉子和其他不同,呈現紫色的

DSC04881.JPG

 

10:25 路徑是往前順著稜線繼續走,但右邊看到大家在石頭上拍照?原來這塊就是天狗岩(此處海拔約H1200M),領隊基於大家可能會在此停留一段時間(給大家足夠的時間和仰慕的天狗岩拍照咩~),乾脆在旁邊找地方午餐。

DSC04884.JPG

 

於是我們每人都努力的走上天狗岩,各個角度擺姿勢取景

DSC04895.JPG

 

終於來到兩年前看到報導就碎念要來的天狗岩,當然是要來拍一張模仿歷史資料的假掰照片

S__7258251.jpg

 

11:10 吃完中餐稜線往前走不久就到叉路口,左邊順著稜線走往海鼠山,右邊山壁旁陡下往牧水社,領隊帶我們直走,去看海鼠山下養馬場(今日要上海鼠山是不可能的,據說路徑幾乎都被遮蔽,要和芒草搏鬥幾小時)

DSC04924.JPG

 

11:12 從芒草中走出來,腳邊出現延伸的蕨類平原

DSC04926.JPG

 

路旁不遠處,有棵山櫻花正開

DSC04928.JPG

 

走進整片開闊的蕨原,聽到前方有人聲,不久迎面而來一個5~6人小隊伍,是前一天從牧水山上來至駐在所紮營的山友。這一片蕨海草原,在日治時期就是海鼠山下的跑馬場,日本人曾在此養馬馴馬,用以拖拉大砲或物資上山,現在是整片芒萁的大草原。日文漢字,海鼠就是中文海參的意思,海鼠山山頂猶如躺平的海參,地勢寬闊平緩,駐軍可居高臨下嚇止太魯閣族人再反抗。大正三年(西元1914年)9月,太魯閣戰役結束後,總督府令花蓮的步兵組成駐軍,駐紮在海鼠山上,名為海鼠山分遣隊。1916年3月,幾乎延著等高線修築,路徑較寬坡度較緩的內太魯閣警備道陸續完工(後來在1932年改為沿伸到霧社的合歡越道路),這條沿著稜線陡升陡降的內太魯閣隘勇線就不再使用了。

DSC04940.JPG

 

11:32 我們站在草原朝山谷下看,剛好有片雲霧遮住西寶的位置,什麼都看不到,等一下雲霧沒散,先往前走,穿過草原偏左邊進入比人高的茂盛箭竹林中

DSC04944.JPG

 

11:33 鑽過箭竹林中找建設紀念碑,碑體本身其實很大,指是草太高太密,可能不易發現

DSC04945.JPG

 

金領隊擔任比例尺,顯示這個建設紀念碑很大顆喔,上面右排大字樣:建設台灣軍經理部,左邊小字樣:建設主任者 一等主技正 佐藤忠一 技師 淺井新一。台灣軍...我查維基百科說:台灣軍是指日治時期台灣軍司令官轄下常駐台灣的各部隊,成立於1919年,由1907年台灣守備隊擴充而成。在編制下,司令部下有:幕僚、兵器部、經理部、派出所、軍醫部、獸醫部、法務部...等

DSC04946.JPG

 

接著帶我們往回走,要去看海鼠山駐在所,在竹林內某一處,偏右轉...是說在比人高的劍竹林裡鑽來鑽去,我根本不知道我們身在哪,所以嚮導在叉路口(?看不出叉路啦!)指示,左偏是我們從蕨林進來紀念碑的路,右偏可以去駐在所

DSC04951.JPG

 

鑽出箭竹林後在一片樹林內看到前方疑似空地

DSC04953.JPG

 

這就是海鼠山分遣所隊遺址(1930年改為海鼠山警察官吏駐在所,1939年裁撤廢止),海拔約H1300M

DSC04954.JPG

 

大家撿起地上的酒瓶欣賞,有寫DAI NIPPON

DSC04962.JPG

 

要離開駐在所時,看見側邊大凹槽,金領隊解說推測這應該是戰壕,壕溝之類的構造

DSC04967.JPG 

 

11:54 出來到蕨林時,我們說要去找日軍墓碑群,於是往山崖邊方向去

DSC04970.JPG

 

11:57 在這附近草地摸摸找找,看到墓碑了。用水淋一下以便把字跡看清楚,旁邊還有石頭上刻了一顆星星,星星是日本陸軍的標誌。故陸軍步兵一等卒米倉八十八之墓」。根據資料海鼠山墓碑原有一兩百座,所埋葬的幾乎都是太魯閣戰役戰死的軍警。日本人離台後,卸甲歸田在山上養牛的榮民進駐,因仇恨心態,將所有墓碑推落山崖,此座碑為有心人從50公尺山崖下搬回來重新安置。

DSC04978.JPG

 

背後的字:大正三年六月三十日於タビト戰死タビト,塔比多就是現在的天祥)

DSC04985.JPG

 

附近還有其他基座,但看紀錄有些墓碑似乎已被推下山崖。關於海鼠山墓碑群的探訪與發現,詳情請見貘的紀錄:https://isivatan.blogspot.com/2017/04/blog-post_9.html

DSC04986.JPG

 

站在墓碑群的山崖邊,看向海鼠山及旁邊的鍛鍊山

DSC04988.JPG

 

12:09 穿越蕨原往叉路口回去

DSC04990.JPG

 

12:15 走回至養馬場的草原,西寶露出臉了,中間山谷中還有一粒饅頭山耶,自從吃過這粒饅頭後,對它的辨識能力增加了。饅頭後面是荻坂山

DSC04993.JPG

 

樹上長了可愛的苔癬還是地衣類

DSC05004.JPG

 

12:25 回到天狗岩附近,就是三叉路口,要從這叉路口陡下往牧水社,其餘隊友在此路口等我們去看忠魂碑的小隊回來會合。

DSC05005.JPG

 

12:31 大家整理好隊伍,出發後才往前踏一步後,我根本就是往下看,哇~要貼著岩壁爬下幾乎垂直的陡坡

DSC05009.JPG

 

12:34 路徑也是呈現之字形,可是這個之要寫得很陡~~~

DSC05013.JPG

 

山徑狹窄,貼這岩石山壁,坡度又陡

DSC05015.JPG

 

12:37 所以我們大多數半蹲半趴往下走

DSC05019.JPG

 

12:43 部分路段一側是斜坡山崖,所以要靠近岩壁或巴著樹幹走才安全

DSC05024.JPG

 

貼岩壁走後右轉往下

DSC05028.JPG

 

12:53 可是不要一直往下衝太快,比人高的芒草堆會掩蓋路跡,芒草堆這邊要先橫向左切

DSC05032.JPG

 

13:00 霧有點多,周圍風景不見了,沿著稜線下

DSC05037.JPG

 

13:03 在努力下坡時,發現到這棵樹木基部,是砌石駁坎

DSC05043.JPG

 

山徑旁陸續出現駁坎群,我們進入牧水社的區域

DSC05045.JPG

 

13:10 越往下坡走,駁坎越多越完整

DSC05052.JPG

 

13:12 經過一大片倒竹時,領隊說依照地形和植物判斷,這一區可能是牧水社耕地

DSC05055.JPG

 

回頭往上看,一層層像梯田(或說階梯式)的駁坎群很明顯

DSC05056.JPG

 

13:14 下來穿過一小截平路,我們指著這平路說:這好像古道耶!

DSC05058.JPG

 

13:16 此處下坡的坡度減緩許多,悠閒的邊走邊找尋遺跡

DSC05062.JPG

 

13:23 稜線快到底,右轉往下

DSC05066.JPG

 

轉過來不久看到砌成環狀的駁坎,疑似砲台砲座之類的構造?

DSC05068.JPG

 

這兩片大石板看起來也像特意立起來的

DSC05070.JPG

 

13:25 繼續往前還有一區石板群

DSC05073.JPG

 

13:26 爬上一處石頭落差,才發現自己爬過的是駁坎

DSC05075.JPG

 

順著路徑之字往下,看到整齊的疊石,繞下去看是牧水社浮築橋

DSC05077.JPG

 

13:30 來到非常整齊的大牆面駁坎,而且頂端是整片平台,推測這邊應該是分遣所或駐在所(因為旁邊是忠魂碑)。後來看超哥資料,此處為木奇荖西隘勇分遣所遺址

DSC05080.JPG

 

金隊長叫大家排成一排拍合照,我們搞怪說來個面向牆壁俘虜模擬照,金隊長還特意拍成黑白風格,很有fu~吧(照片來自金領隊)

50026321.jpg

 

大家在駐在所遺址周圍休息兼拍照,畢竟這麼大片的駁坎牆面不常見,我們也四處晃晃,在整面駁坎牆旁,幾塊大石頭中間有凹個洞,從凹洞穿過去,可見到一塊巨岩

DSC05086.JPG

 

忠魂碑,大石頭上有忠魂碑3個字,其實完整的字應該是:戰死病歿 忠魂碑,可是石頭長滿青苔,其他字都辨識不出來,忠魂碑於2012年5月被山友發現(詳情請見登山補給站紀錄:牧水尋碑,原來這也是貘大的紀錄)。至於忠魂碑的由來是1914年7月28日,由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發動太魯閣戰事已經近2個月,駐紮於木奇荖西分遣所的第二守備隊,由隊長擔任主祭,與駐守於此的士兵們,在兩天前刻好的忠魂碑前,為在此戰死或病死的將士們舉行招魂祭,而這些資料留在下田正所拍攝的《大正三年太魯閣蕃軍隊討伐紀念》的照片中。事後回來看紀錄在巨岩隔著路徑前方,應該有塊日軍墓碑,但我當們當時沒注意到。

DSC05094.JPG

 

13:52 嚮導崇實大哥,帶我們幾位好奇寶寶去看一處山洞避難所

13:54 從忠魂碑前經過往前走,駁坎上的大石頭底部,有一處天然的凹槽山洞

DSC05109.JPG

 

山洞裡面可以撿到酒瓶,這個寫大日本OO株式會社

DSC05106.JPG  

 

退遠一點看,凹槽空間就是個完整的避難所,地上有一些空玻璃酒瓶

DSC05112.JPG

 

13:58 從大石山洞避難所直接走往牧水山,看見其餘隊友走來,原來他們的路徑是在整排駁坎上

DSC05116.JPG

 

14:00 來到一處芒草長很高的駁坎牆邊,旁邊就是牧水山基石

DSC05118.JPG

 

牧水山,876M,三等三角點(No.6369),旁邊就是一排駁坎,牧水山海拔雖然不高,但要來找它其實很不親切,等我們拜訪完它要下山,就知道要來找它的路還蠻難搞

DSC05119.JPG

 

全體成員在牧水山合照

49895359.jpg

 

14:13 離開牧水山基點,啟程下山

14:17 從一粒大岩石旁經過,一直都是陡下

DSC05127.JPG

 

一邊下坡,有處展望可以看到下方溪谷,荖西溪?

DSC05129.JPG

 

14:21 經過另一處山洞避難所,而且底部看來也是疊石駁坎

DSC05131.JPG

 

14:28 來到山壁陡下段,這些比較危險的路段已有舊的架繩

DSC05137.JPG

 

金領隊沿路綁繩索,讓我們確保,也讓以後的人來爬牧水山安全一點

DSC05138.JPG

 

超陡的啦!難怪當初領隊考慮一下,決定不從牧水山爬上來,帶我們從馬黑揚部落上。這個陡下路段幾乎就是順著岩壁、拉樹幹(現在還有架繩可以拉),踏著狹窄的踏點往下

DSC05143.JPG

 

14:43 繼續近乎垂直的陡峭岩石山壁往下爬

DSC05152.JPG

 

14:44 有些路面踏點是碎沙和枯葉,所以要注意腳滑

DSC05154.JPG

 

14:45 在一處轉彎點,視線豁然開朗,看到太魯閣峽谷

DSC05159.JPG

 

14:49 下到巨岩塊,這裡也是拍照停留點,大家都輪流站去巨岩上,來一張驚險的假掰照,此時下面剛好有輛紅色遊覽車行駛在中橫公路上,隨著公路彎來彎去,中橫公路的險峻就更看得清楚了。

DSC05163.JPG

 

另一側底下為荖西溪河谷,往溪谷延伸進去,看起來禿禿整片崩壁的山,就是砂山

DSC05166.JPG

 

往右看是我們等一下會走的路徑,有一顆很像大門牙的岩石

DSC05171.JPG

 

隊友指著下方山谷中給我看,說那座橋就是延海橋,我努力找了一下,終於看到奇萊東稜出來的延海橋

DSC05178.JPG

 

14:59 離開門牙岩拍照景點,繼續往下走

15:01 一樣是狹窄近乎垂直的岩石山壁,走到裸露大石頭的碎石坡,陡坡向下

DSC05184.JPG

 

反正就是手腳並用慢慢爬向下

DSC05185.JPG

 

15:05 岩石坡下到平坦處,居然看到路邊有水泥護欄,後來看到路的另一側也有,本來以為這段是舊林道,嚮導說這應該是警備道,日治時期這段警備道還能駕馬車哩!(畢竟海鼠山上連跑馬場都有了)。站在這邊欣賞荖西溪和砂山,讓腳休息一下

DSC05188.JPG

 

15:14 碎石坡繼續陡下,坡度有比較不陡一些些

DSC05194.JPG

 

15:19 來到亂石區塊

DSC05200.JPG

 

15:22 亂石區塊有些岩石很大塊

DSC05206.JPG

 

15:29 下到平緩處,有一顆大石頭的切面很怪,像一顆馬鈴薯被切成一段段,走過去觀察,原來是石頭被生長的樹根,日夜溫差加上露水結冰霜等作用而裂開,造成類似刀切的節理。

DSC05211.JPG

 

往前走也是看到整排的駁坎

DSC05213.JPG

 

順著路徑還看到平地旁一塊巨大的岩石,而且前面是平整的大空地,我們笑說像不像演講台或活動場所一類的用途?(後來查資料,這個巨岩似乎就是所謂的帆船石?)

合流駐在所探查紀錄:https://hiking.biji.co/index.php?q=news&act=info&id=10335

DSC05216.JPG

 

15:32 路徑旁有磁磚小水池,走到現在已經到了看到什麼,都硬要說是日軍用的XX,例如這個就稱日軍用水池,旁邊的酒瓶,拿起來看到台灣菸酒的字樣,還被我們嫌棄年代不夠久遠,不要拍照了。

DSC05218.JPG

 

這麼說來,這一大塊平坦區域應該就是合流駐在所的位置

DSC05221.JPG

 

15:40 從一排假駁坎(就是後來圓石和水泥砌成的駁坎,猜測是阻擋不讓車子進入?我們笑說這是假駁坎)旁走出去,走一小段芒草路,出來就是接綠水步道,前方直走往合流,右轉石接下去往綠水,走綠水步道回去地質館

DSC05228.JPG

 

走在綠水合流道路,為合歡越嶺古道的一部分

DSC05231.JPG

 

15:43 經過弔靈碑,紀念4個殉職的日本警察

DSC05236.JPG

 

轉進去看弔靈碑本體,碑文刻在大岩石上,因此保存完整,國家公園今有鋪設小徑和設立解說牌

DSC05238.JPG

 

完整的弔靈碑,四行大字是四位巡查的官職、姓名,旁邊小字則是殉職的日期

DSC05239.JPG

 

15:49 續行往綠水的步道,接一段小小的類錐麓古道

DSC05250.JPG

 

在一小排黃葉樹下方近溪谷旁看到建築物,推測位置是綠水合流休息服務站

DSC05252.JPG

 

正在欣賞峽谷風光時,仔細看河川上有一條線橫跨溪谷,這張照片是為了拍延海橋,走不了奇萊東稜,就拍張延海橋聞香,金領隊剛在山上,還教我們看延海橋後面那塊山中,奇萊東稜的山徑路跡(可是我看沒出來...)

DSC05253.JPG

 

看見我們出發的綠水地質館了

DSC05258.JPG

 

15:56 過山洞,剛好前方有遊客也走這段山洞,山洞不長但是也是沒光線,不過不用戴頭燈,把手機打開就足以照亮道路

DSC05260.JPG

 

15:59 步道旁也是一些駁坎,步道接到吊橋,過吊橋出去不久,就會接回早上出發的綠水步道

DSC05266.JPG

 

16:01 綠水步道和文山綠水步道接點,我們走一圈完整的O形,早上從這叉路口往綠水文山步道前進的。這次走一圈天狗岩、海鼠山駐在所,從牧水山下來,收穫滿滿,每次來太魯閣山區,就又多了解一些當初原住民與日軍間太魯閣戰役的相關歷史。

DSC05269.JPG

 

回到花蓮市,離我們訂的火車班次還有足夠時間,先至民宿洗澡後,到民宿老闆介紹但上次沒開的陳媽媽古早味

DSC05273.JPG

 

吃飯時間店內客人不多,等我們點好餐坐等吃飯時,才發現大多是當地居民來外帶便當或飯菜。

IMG_20190112.jpg

 

套餐價格為75~100元,主要供應飯、麵(切仔麵)、滷味小菜、湯,餐具及醬料在旁邊自助式

IMG_20190113.jpg

 

套餐的飯類可以自己選三樣菜耶!綠花椰菜炒得脆脆的口感好,番茄蛋帶一點甜也是我喜歡的南部口味,哈哈!

IMG_20190114.jpg

 

嘉義雞肉飯套餐(75元)及香菇肉燥飯套餐,飯上還有一粒煎得有點恰恰的荷包蛋,整體來說蠻好吃的,口味像家常飯菜,可以作為在附近活動吃飯的選擇(上次的某台南土魠魚羹我就不推薦)

IMG_20190115.jpg  

 

在太魯閣附近活動的紀錄,我們慢慢拼湊合歡越嶺古道

饅頭山

https://protozoa.pixnet.net/blog/post/46732144

荻坂山

https://protozoa.pixnet.net/blog/post/46368099

古白楊舊部落

https://protozoa.pixnet.net/blog/post/46127889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原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